Cooki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on this site

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how this site uses cooki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by reading or privacy policy linked below.
We do NOT use cookies to examine your surfing behavior before or after leaving the Canadian Solar’s website.

Required cookies:

These cookies are necessary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to function,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remembering how far you are through an order.

Functional cookies:

These cookies analyze your use of the site to evaluate and improve site performance. They may also be used to provide a better customer experience on sites. For example, remembering your log-in details, 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how site is used.
We do NOT use these cookies.

Advertising cookies

These cookies are used to show ads that are more relevant. Sites may use it to better understand your interests. For example, the cookies will allow you to share certain pages with social networks, or allow you to post comments on sites.
We do NOT use these cookies.

OK

光伏治沙模式实现“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

光伏系统工程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苏南  2020/12/2 9:17:13 关键词: 光伏治沙 光伏扶贫 光伏发电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讯:摘要:沙漠治理、光伏发电、种养植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把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了资产。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一个占地1700亩的光伏治沙项目,光伏电站建设初期,周围植被覆盖率只有5%,而项目建成后,植被覆盖率上升到77%。除了创造绿色生态和经济效益之外,光伏发电站的投建还带动周边农牧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今年养殖鸡鸭鹅能达到3000只以上,年收入超过10万元,我计划再增加点养殖的种类。”曾被列为贫困户的57岁农民杨凤祥日前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表示。 杨凤祥的家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独贵塔拉镇杭锦淖尔村,家里的土地盐碱化严重,庄稼难以生长,养殖的牲畜无路销售,每年除了政府补贴外再无其他收入。自2018年3月参与生态光伏项目以来,家庭经济条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杨凤祥的故事只是内蒙古“林光互补”综合治沙产业受益的案例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绿色能源与沙漠治理、脱贫致富三者走到了一起。 绿色能源牵手沙漠治理 土地和光照是太阳能发电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在沙漠地区,这两个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以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的库布其沙漠为例,这里被称为“死亡之海”,据统计,2000年以前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0.24亿吨。但这里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土地资源,全年平均有效光照小时数达3180小时以上,为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政策的引领下,绿色能源与沙漠治理走到了一起。经过充分调研论证,2015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调增部分地区2015年光伏电站建设规模的通知》,要求在全年调增530万千瓦,其中内蒙古新增20万千瓦专门用于库布其的“光伏治沙”。同年,库布其沙漠规划了1000MWp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发电综合示范项目,其中光伏治沙900MWp,光热治沙100MWp。2017年,能源主管部门、林业部门将该项目列为“林光互补”治沙产业示范基地,2018年又将其中200MWp太阳能发电项目列为京津风沙源补贴项目。 如今,库布其沙区已初步形成百家中外企业、千亿经济规模、万亿市场潜力的沙漠绿色经济集群。 据测算,光伏治沙示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治沙面积10万亩,每年可发电25.5亿度,每年可以节约标准煤约4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6.1万吨、二氧化硫约3.9万吨、氮氧化物约1.9万吨。 光伏治沙扶贫利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库布其光伏治沙示范项目上,光伏建设运营企业成功探索了“光伏+”立体化治理新模式,即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发热,在光伏设备下套种甘草等沙漠经济植物,并在中间养殖鸡鸭鹅雁等,进行沙漠治理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农牧民脱贫致富,实现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发展。 沙漠治理、光伏发电、种养植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把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了资产。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有一个占地1700亩的光伏治沙项目,光伏电站建设初期,周围植被覆盖率只有5%,而项目建成后,植被覆盖率上升到77%。 除了创造生态和经济效益之外,光伏发电站的投建还带动周边农牧民实现了脱贫致富。据了解,通过“公司+农户”、“农户总承包”等扶贫产业化合作机制,让经过培训的农牧民参与到电站运营之中,实现了“因地制宜”“精准扶贫”。数据显示,磴口县光伏治沙项目建设运营周期内还将帮扶贫困户800余户,创造就业机会1000余个,增加农牧民收入1900余万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淖尔村的贫困户赵瑞表示,他承包了其中一个片区的太阳能板清洁工作。只需定期清洗光伏板,同时种植牧草、照看绵羊,一年可获得纯收入2.4万元。 据了解,自光伏项目投运以来,亿利集团启动“光伏组件清洗+板下种植养护+板下养殖”精准扶贫工程,每年投入近200万元,对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农牧民开展扶贫,持续帮扶57户贫困户,每个贫困户平均承包4-8兆瓦组件清洗和板下种植,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3.2万元。 如今,光伏发电、生态修复、扶贫利民共赢发展的新模式已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扎根,并成功走出库布其沙漠,输出到河北、新疆等地。 在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彪看来,库布其光伏治沙实践表明,治沙必须考虑生态,生态必须依托产业,产业必须带动生态。要算好“生态”“经济”“民生”三本账。 打造立体光伏发电模式 在内蒙古杭锦旗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所在地,高近3米的光伏支架下已被苜蓿、甘草等地被植物所覆盖。光伏板下,还不时跑动着鸡鸭等家禽。这种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的立体光伏发电模式,不但获取了清洁能源,而且还通过植物改良土壤,根据载畜量散养家禽的方式,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速了治沙改土的进程。 想要在荒漠里种植农作物,首先要解决沙漠中水分流失严重、太阳过度直射等问题。据测算,光伏板的遮阴效果能使水分蒸发量减少20%-30%,并且光伏组件板还能有效降低风速,这能很好改善植物的生存环境。而植被的出现反过来又有助于地表的固沙保水。 “光伏板遮光挡风,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有效降低了风速。在板下、板间种植甘草类植物,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可使土壤肥力逐年增加,光伏项目寿命终结后,土地也由荒沙变为良田。”亿利库布其光伏电站负责人田俊廷介绍说。 类似的光伏治沙项目在受风沙侵袭严重的西北地区还有不少。那里气候干燥,降雨量极少,日光直接照射时间长,有着中国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实际上,不少荒漠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只是缺少利用地下水的能源形式,太阳能水泵与精细滴灌等技术结合很好破解了这一困局,可为改善荒漠化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光伏发电与荒漠治理相结合的“光伏治沙”模式,不仅充分利用荒漠地区土地、光照等优势资源提供了绿色电力,而且通过光伏板下种植作物,有效改良了沙化土壤,提供了更多可以耕种的土地,这在当下无疑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