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on this site

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how this site uses cooki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by reading or privacy policy linked below.
We do NOT use cookies to examine your surfing behavior before or after leaving the Canadian Solar’s website.

Required cookies:

These cookies are necessary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to function,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remembering how far you are through an order.

Functional cookies:

These cookies analyze your use of the site to evaluate and improve site performance. They may also be used to provide a better customer experience on sites. For example, remembering your log-in details, 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how site is used.
We do NOT use these cookies.

Advertising cookies

These cookies are used to show ads that are more relevant. Sites may use it to better understand your interests. For example, the cookies will allow you to share certain pages with social networks, or allow you to post comments on sites.
We do NOT use these cookies.

OK

光伏 退进之间

2025-01-20 09:08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回顾2024年,光伏行业褪去往日“吸金”光环,光伏行业步入动荡洗牌调整期。 价格内卷、产能出清不畅,2024年光伏产业链遭受到重创,硅料、硅片环节价格下滑超35%、45%,电池及组件降幅均超25%,三季报中四大主产业环节亏损额高达近百亿,整个行业陷入挣扎与变革的旋涡之中。 重负之下,企业艰难求生,不少中小型公司宣告破产,多家上市公司同样荆棘丛生,其中ST聆达、ST嘉寓等企业“披星戴帽”,启动重整或是被停牌整改;此外,继ST阳光、ST亿利2家跨界先驱被强制退市后,ST航高、ST天龙,及ST爱康面临摘牌退市窘境。 这几家企业被淘汰出局多与财务亏损、内部控制问题等因素有关,如ST航高因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而被出具否定意见、ST爱康则因连续三年亏损及违规披露的内部控制问题,先后于在8月被摘牌;ST阳光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问题导致公司经营不善,于7月10日终止上市摘牌。 事实上,这些濒临退市的企业多为国内老牌企业,然而曾经的辉煌难敌当下行业残酷洗牌,新势力崛起、技术革新加速、成本管控严苛……市场份额争夺白热化也直观映照出行业竞争的惨烈。 这些老牌企业的离场,不仅让股民栽了跟头,投资者资产严重缩水的同时,也让其对光伏行业投资信心下降,为整个光伏资本市场蒙上一层阴影。 然而本轮周期似乎并无结束之意,据集邦能源网分析,2025年硅料可支撑组件产出约为804GW,而需求仅为659GW,供需差仍然较大。 与此同时,全球迎来本土化生产浪潮,凭借当地利好政策及资金扶持,海外多个国家本土产能正在崛起,如美国和印度正大力发展本土电池片制造,机构预测,美国2025年本土电池片产能将会提升到18.1GW,而印度本土这一产能或将达到24.3GW,这也意味着光伏市场供需平衡将更难达成。 共识与博弈共存,2024年的出清还只是序曲,面对更猛烈的行业洗牌,企业需要重新评估留在牌桌上的风险。 “生存还是毁灭”这对于技术实力有限、资金储备不足的企业而言,何尝不是一句灵魂拷问。事实上,热潮之下,已有不少企业通过终止/出售光伏制造项目、转让光伏子公司股权来及时止损。 据统计,光伏撤退潮从2023年就已打响,在2024年掀起高潮,先后共14家企业官宣终止光伏制造项目,均为清一色跨界选手,终止的项目建设规模近150GW、投资规模达到70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的方向也是跨界首选的电池组件环节,占比超过七成。 对于跨界企业而言,制造项目的终止也代表着其跨界事业的落幕,解散、清算,到最后的注销,是大部分项目公司最后的结局,曾经将光伏视作救命稻草的跨界企业只能回归到原先主营业务,另寻出路,个别幸运的企业还找到了接盘侠。如正业科技与麦迪科技官宣退圈后将项目抛盘给当地国资委下属企业。 具体来看,正业科技先后抛出13GW电池组件及1.25万吨焊带项目,两大项目相继终止后便将前者项目实施主体正业新能源100%股权转让给控股股东合盛投资,而后重新回归工业检测主业;麦迪科技在终止9GW电池制造项目后,将炘皓新能源100%股权转让给绵阳市安建投资有限公司。 此外,也有多家企业开启追“光”退潮之旅,如永和智控转型光伏两年半亏损2.38亿,业绩低迷之际紧急剥离光伏资产及时止损,以6140万元出售泰兴普乐”51%股权及公司对泰兴普乐的全部债权,而该公司正是永和智控进入N型光伏电池业务的主力,此举无异于直接退出光伏赛道。 事实上,这些跨界企业从斥资几十亿轰轰烈烈进军光伏,到项目终止黯然离场,进退之间仅仅一两年时间。行业风云变幻之快,归根于资本盛宴之下,行业整体供需错配,技术迭代更是突飞猛进,而跨界企业自身技术积淀薄弱,资金及研发实力又难以与强劲的行业“原住民”匹敌,故而只能率先离场。 当然,当留下就意味着毁灭的时候,及时抽身不失为一个正确选项,看起来“烂尾”的光伏项目,却实实在在为行业产能出清做出了贡献,于跨界企业而言,在还未陷入泥沼之前提前离场,或许是另寻新径的开端。 与此同时,对整个行业而言也具有一定警示意义,跨界者要想在光伏行业分羹一杯,并不仅仅是挖来人才,搞到融资,跟风投资热点项目这么简单,后来者不仅要面对强劲的光伏原住民,还要迎接行业周期的挑战。 产能必然出清,行业也必然回归正常,本轮周期出清之路之所以极为困难和复杂,在于已经演变为企业、资本、政府等多方混战一堂的拉锯战,业内必须要思考且警醒,如何避免下一轮周期的无序混乱涌入,市场优胜劣汰竞争之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也至关重要。 2024年11月,工信部出手大幅提高光伏行业制造门槛,相比于2021年本,新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对项目资金、技术性能、水电能耗等门槛指标做出大幅提高,旨在遏制产能的无序扩张,保护行业健康生态。 回归当下,越来越多迹象表明,行业已然觉醒,在多个政府部门宏观层面定调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自律公约”的倡导之下,相信光伏行业必能快速走出洗牌周期,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