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on this site

You can learn more about how this site uses cooki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by reading or privacy policy linked below.
We do NOT use cookies to examine your surfing behavior before or after leaving the Canadian Solar’s website.

Required cookies:

These cookies are necessary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to function,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remembering how far you are through an order.

Functional cookies:

These cookies analyze your use of the site to evaluate and improve site performance. They may also be used to provide a better customer experience on sites. For example, remembering your log-in details, 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how site is used.
We do NOT use these cookies.

Advertising cookies

These cookies are used to show ads that are more relevant. Sites may use it to better understand your interests. For example, the cookies will allow you to share certain pages with social networks, or allow you to post comments on sites.
We do NOT use these cookies.

OK

十个关键词了解光伏行业的2022

2023-01-06 09:15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整理) 时光荏苒,岁序更新,2023年悄然来到。在过去一年,光伏行业冲破了疫情、产业链价格上涨、贸易壁垒等多种束缚,交出傲人答卷。北极星分布式光伏整理了十大关键词,来诠释光伏行业的2022年。 1.碳达峰、碳中和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了我国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标及减碳路径。继2021年顶层设计政策“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后,中央及地方各省陆续有“N”层面政策出台。 2022年以来,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个国家相关部门陆续下发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有色金属行业、建材行业、工业领域、城乡建设领域等。与此同时,我国各省也陆续发布省级碳达峰实施方案,对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减碳方案进行进一步明确。一系列“双碳”文件的印发,构建起了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作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指向标,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达成。 2.风光大基地 在“双碳”大背景下,大基地作为我国地面光伏电站的主要开发形式,将成为我国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能源局消息,目前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开工,第二批、第三批基地项目陆续推进。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第一批风光大基地总规模约97.05GW,主要布局在内蒙、青海、甘肃等19个省份。第二批风光大基地于2021年12月启动申报,据2022年公布的第二批风光大基地项目显示,规模超450GW,远高于第一批。目前各省市已完成优选并印发项目清单,项目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甘肃等三北地区。业内预计,第二批风光大基地直接投入的资金将超过1.6万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投资3万亿元以上。据悉,各省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的申报工作已经陆续启动。 3.涨价潮 自2021年以来,光伏产业链笼罩在涨价潮的阴影之下。2022年价格同样一路飙升,硅料升至310元/kg、硅片冲破10元/片、电池片飙至1.35元/W、组件高居2元/W以上,光伏装机成本不断上升,致使终端装机脚步放缓。 但在2022年收官之际,光伏行业迎来利好消息。第三方咨询机构PVinfolink价格信息显示,11月开始,硅片价格开始出现下降。随着12月份硅料价格的下滑,带动产业链价格全线下跌,上游各环节价格跌幅均超20%。目前,光伏产业链价格已进入下降通道,预计2023年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4.跨界 站在能源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光伏作为新能源装机的主力军,迎来大跨步的发展。行业的持续火热,不仅引发业内各大企业争相扩产布局,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其他行业的玩家跨界而来,他们希望抓住光伏行业良好的发展契机,打造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据统计,2022年以来共计超70家企业跨界布局光伏。这些跨界者来自于各行各业,包括玩具、家具、纸业、家电、服饰、牛奶、养殖等等,而他们跨界布局的领域也同样涵盖光伏全产业链。具体来看,投资最火的环节是电站环节,其次为电池组件环节,排名第三的是多晶硅、硅片环节。 5.海上光伏 建设海上光伏有利于沿海省份突破土地约束,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2022年上半年,山东省2022年度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完成竟配,打响国内海上光伏大规模开发的“第一枪”。据悉,项目包括10个海上光伏场址,总装机规模为11.25GW,建设地点主要位于山东省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等地区临近海域。 在2022年山东省印发的《山东省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布局“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规划建设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和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其中海上光伏1200万千瓦左右。此外,山东和浙江两省同于9月30日发布光伏项目用海规范,对光伏用海问题作出进一步明确。 6.N型技术 随着PERC技术逐渐接近理论极限,光伏行业下一代技术路线之战已经打响。2022年N型技术呈井喷发展之势,因其具备转化效率高、低衰减、高双面率等多重优势而被寄予厚望。其中,TOPCon、HJT和IBC广受追捧。 TOPCon可与PERC产线相兼容,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目前TOP10组件企业中晶澳、天合、晶科、正泰纷纷开启GW级TOPCon量产。HJT工艺制程短,仅四个步骤,且降本路线清晰,未来降本路径主要集中于银浆、靶材、硅片等材料端以及国产设备的替代应用。除爱康、华晟等传统大咖外,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新入局者的追捧,例如水发能源、山煤国际、明阳智能等,产能规划均达到GW级。除此之外,爱旭股份IBC技术全新亮相,国家电投旗下的黄河水电也投建了国内首条量产规模的IBC电池示范线;隆基公开其独创的HPBC技术产品。当下光伏电池技术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7.长单 站在时代风口的光伏行业,终端需求激增导致产业链供需失衡。在这种背景下,光伏行业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抢单大战。具体表现为订单规模越签约大,时间也越签约长。其中,多晶硅表现最为明显。据统计,2021年硅料签约总量171.591万吨,而2022年签约总量超363万吨。据硅业分会数据显示,2021和2022年整个市场90%的硅料被长单锁定,仅剩10%的散单以竞价成交。 具体来看,2022年硅料订单签约最长的为8年,为新特能源分别两次与双良节能以及晶科能源所签之单。规模最大的订单为大全能源与某客户签订的43.2万吨原生多晶硅订单,按照签订之时的多晶硅报价,订单高达1308.96亿元。但双方约定,实际采购价格采取月度议价方式。 8.分布式光伏 分布式光伏因其不占用土地资源,投资规模小,就近消纳等优势,自2020年6月,国家能源局正式下发《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后,迅速在全国各省铺开。2021年我国光伏装机的一大特点是分布式新增装机首次超过了集中式,约占全部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的55%。 进入2022年以来,分布式光伏市场依旧强劲。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光伏新增光伏装机52.6GW,其中,集中式新增装机17.27GW,分布式中工商业18.7GW,户用16.6GW,呈三分天下的格局。此外,2022年以来,各大头部企业为抢占分布式户用光伏市场,纷纷推出户用品牌,其中包括隆基、晶科、晶澳、TCL中环、特变电工等,不仅设计出多种电站开发模式,还依据企业自身优势为客户搭建资金、产品、渠道、安装施工、运维等一站式服务。 9.产业配套 随着新能源装机进程的不断推进,致使对电站开发所必须的土地资源需求猛增。这对于掌握土地资源的地方政府来说,似乎也嗅到了“发家致富”的秘诀,产业配套随之而来,以资源换产业之风屡禁不止。2022年以来,“100MW新能源建设指标必须配套5亿元产业”、“基本准入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MW”,这些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光伏电站的开发进程。 在2022年年底国家能源印发的《光伏电站开发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再次明确,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开发建设秩序,不得将强制配套产业或投资、违规收取项目保证金等作为项目开发建设的门槛。但在多地政府发布的新能源项目竞争性优选中,仍然将产业配套引入对企业的评分法则中,对企业所能获得的电站开发规模进行明码标价。 10.配储 配置储能可调节风光等新能源发电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等问题,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近30个省份发布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政策,要求配储规模为装机容量的5%-30%之间,时长为2-4小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 目前储能依旧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算不过来的经济账以及安全等问题掣肘着储能的发展。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多个省份分时电价政策的落地,峰谷价差逐渐被拉大,这将刺激工商业、大工业储能削峰填谷的需求爆发,储能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