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4-09-14 08:45:06
9月9日,由
山西省能源局、中国能源报、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数字双碳科技(合肥)有限公司主办的“
碳足迹洞察与价值链共建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孙博学围绕“LCA与CFP理论和实践”作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我国碳足迹应用,一定要走出一条让碳足迹成为科学引导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绿色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实践道路。这就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要从“0”到“1”实现碳足迹方法论的全面实践,也要注重从“1”到“0”对根本性问题的科学溯源。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LCA研究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承担环境材料及LCA应用领域国家级科研课题,现已建成面向材料流程生命周期定量分析的科研平台。立足近30年的材料LCA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很多现阶段制约LCA方法应用的技术瓶颈,归根结底,是在方法论体系及其应用形式的源头上存在着尚未厘清的根本性问题。
西方社会碳足迹应用多集中在处于“链主”生态位的终端产品,其控碳方式多聚力于构建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刀刃向外,建立各种机制倒逼上游实现其自身减碳目标。而我国控碳需求多集中于原材料等上游用能产业,其直接碳排放强度较大,控碳方式需聚焦于自身流程优化与生产要素协调配置,刀刃只能向内,可以说,在全球气候保护工作中,我们啃的是最硬的骨头,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因此,我国的碳足迹实践一定要发展出符合自身建设目标与产业情况的数据软件集成平台。
在此方面,国际主流商用LCA软件在我国的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三行”与“三不行”。“三行”指此类软件的客户认可度高,环境影响指标覆盖率高,以及软件对LCA复杂方法学体系的集成度高;这是未来我国数字双碳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集中力量突破的实际问题。
“三不行”主要包括:1. 国际主流商用LCA软件的建模逻辑虽然能够很好实现终端产品对产业链环境信息的追溯,然而对钢铁、水泥等用能流程工业的直接排放却近乎束手无策,需要专业工具辅助完成建模计算。2. 国际主流商用LCA软件在从实验室研发走向市场应用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艰深的学术表达,在基础流、产品流、基准流等术语方面,至今影响着LCA发展的每一个角落,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才能完全准确使用软件功能,客户友好性亟待提升;在此方面,我国重点行业已经部署面向具体工业领域的LCA服务平台,应用形式更符合生产企业的运营管理方式,产生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 LCA基础数据库的区域针对性不强,主体为欧洲本土数据,我国数据量远远不足以支撑本土产品产业链的精准溯源;目前,LCA数据库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显学,各类组织机构八仙过海,试图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本土数据缺失难题,为LCA数据库建设的根本性解决方案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个人觉得要从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浪潮的大格局看待LCA数据库建设,而非把LCA数据库视为某种特殊的数据孤岛,要以提升产业链数据安全共享为切入点探讨解决方案,而不要单纯陷入标准格式等数据形式主义泥潭。
总体而言,我国的碳足迹实践决不能成为西方碳足迹技术与标准体系的应声虫,一定要结合自身产业与数字化发展特点,走出探索与开拓并举的中国式创新发展道路,实现“碳束缚”向“碳动能”的深刻转变。